【Vatican♦梵蒂岡】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和最神聖的廣場 - 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廣場

經過大量由古至近代藝術品的洗禮, 走出梵蒂岡博物館, 由於在博物館裡站立的時間很長, 勞累到顫抖的雙腳, 只得撐著被脹大一倍, 資訊 overloaded 的腦袋瓜, 繼續前往聖彼得廣場和大教堂 - 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很有趣吧! 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竟存在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裡。

★ 遊記冗長,趕時間查資料的背包客們,歡迎點擊以下快速連結:
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瑞士近衛隊梵蒂岡郵局
或參考【Euro♦歐洲】秘笈篇 - 旅遊資訊, 小撇步 <彙整區>

從博物館的出口, 沿著城牆向右轉, 或著跟著人群也行, 就會到達聖彼德廣場邊的梵諦岡城牆開口。

相信只要看過 Tom Hanks 演的電影 "天使與惡魔 Angels & Demons", 對這個聞名天下的廣場與教堂都會有些印象。整部電影以梵諦岡和羅馬為主軸, 以光明會Illuminati, 教宗, 紅衣教主為中心串成的虛構故事, 劇情虛虛實實引人入甚, 其中有不少場景都是在聖彼德廣場和大教堂拍攝的。

遊完梵蒂岡再次重溫 Angels & Demons 不禁佩服作者 Dan Brown 對史學和宗教知識方面的精甚了解。出發前如有時間, 十分建議拿這部片複習一下。 

聖彼得廣場 (Piazza San Pietro/ St. Peter Square) 坐落在聖彼得大教堂的正前方, 因教堂而得名。始建於 1656年, 經歷了11年到1667年才完工, 教宗 Alexander VII 委託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設計一個教宗在聖彼得大教堂前或是教宗皇宮時讓最多人看到的大廣場。

向來以華麗, 誇張稱註的 Bernini 設計了長340公尺, 寬240公尺, 可容納50萬人, 周圍由4列共284根高18公尺的巨型圓柱環繞的巴洛克式大廣場, 柱上有動作神情皆異的140尊聖人雕像和教宗 Alexander VII 的徽章為裝飾, 聖人雕像全部出自 Bernini 和其學生之手。

Bernini 利用了原本就在的方尖碑 Obelisk 為正中央, 此方尖碑高37公尺, 來自埃及古都 Heliopolis, 是埃及第五王朝某法老王所立, 大約在西元前2494年到2345年之間。這個方尖碑四千多前的歷史中, 經過3次的移動, 也是中世紀羅馬唯一沒倒下過的。

第一次是古羅馬的開國軍王Augustus奧古斯都將其移到現今埃及古都 Alexandria 裡的朱利安論壇(Julian Forum)。第二次由羅馬暴君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在西元前37年下令搬到羅馬, 自家皇宮旁的圓型競技場 Circus of Nero, 是個進行殘酷生存遊戲或是處決基督徒的地方。其實競技場就是現今聖彼得大教堂的所在, 方尖碑也離現在的位址不遠, 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的位移是1586年教宗 Sixtus V 指示將其移到當時廣場的正中央, 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地方, 由建築工程師 Fontana 執行期工程壯舉。

方尖碑旁原本只有一座噴泉, Bernini 為了廣場的對稱性, 於是又加了一個噴泉, 以增加整體的平衡感。

地磚是1817年用鵝卵石平舖而成, 圖案呈現放射狀, 一天中不同的時刻, 中間方尖碑的影子也會落在不同的區域, 是個巨大無比的日晷。

俯瞰梵諦岡, 聖彼得廣場像是上帝的雙臂, 擁抱來自全世界前來參拜參觀的信徒和旅客們。 

vatican
原圖來自: highskyblue.web.fc2.com

從梵蒂岡博物館被丟出來已經6點多, 沒太多時間欣賞聖彼得大廣場, 心繫大教堂的開放時間已不多, 因此趕緊走向進入教堂的安檢路線, 位於剛剛城牆邊的開口處, 4列巨柱的下面, 一樣要經過向海關相同的安檢門, 攜帶的包包也要被掃描過, 不過就是不曉得是不是快要下班了, 跟梵蒂岡博物館比起來, 這裡檢查的很鬆散。

大教堂的開放時間:  7:00~19:00(4月~10月); 7:00~18:00 (10月~3月), 免費
圓頂開放時間: 8:00~18:00(4月~10月); 8:00~16:45 (10月~3月), 搭電梯 €7, 走樓梯 €5
Audio guide 租借到 17:00

鞭策著剛剛在博物館裡已被操到不行的抖抖雙腿, 快速的往聖彼得大教堂走去… 越接近教堂, 圓頂便會慢慢消失, 漸漸的只看的到教堂前的牌坊。

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Papale di San Pietro) 是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教堂, 是一個長十字型的巨大建築, 總共經歷了117年的工程, 結合了許多偉大藝術家的心血和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米開蘭基羅了!

十二門徒之一的彼得在羅馬殉道, 是以頭低腳高反著的方式被訂在十字架上, 因為他認為他不配跟耶穌以同樣的形式受死。大部分的人也都認為彼得是葬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底下。

最初是西元4世紀時,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歸主後, 下令在原本彼得的墓上建立一座大教堂, 這裡原本也是 Nero 競技場的所在位置。直到16世紀, 教宗 Julius II 決定改建聖彼得大教堂, 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教堂, 為了區分, 君士坦丁大帝蓋的為 "舊聖彼得大教堂"。

現在的聖彼得大教堂是1503年教宗 Julius II 妥任建築師 Donato Bramante 伯拉曼特所設計, 1506年動土, 1626年落成的建築巨作。由於建蓋的時間很長, 歷時120年, 因此也交接了好幾個建築師負責, 其中拉斐爾, 米開蘭基羅, 貝尼尼… 都是大家耳熟能想的藝術名家。因此, 除了在宗教上的重要性, 整個大教堂內涵的藝術層面也不容小覷, 他融合了多個藝術巨匠的巧思及工藝。

教堂長軸220公尺, 寬150公尺, 可容納六萬人以上, 巨大莊嚴而華麗, 遊客們在巨大的梁柱下顯得非常渺小。這麼多精細了雕刻, 畫作, 就算是稍早在梵蒂岡博物館已經頭腦資訊 overloaded, 還是很想要租台 audio guide 來深入了解…. 可惜我們到大教堂的時候, audio guide 已經收攤, 5pm 之後就下班了! 只能自行走馬看花一圈。

有非常多巨大的教宗雕像, 歷史很多教宗也都是葬在這裡!

離入口不遠處的右手邊圍了一大群遊客, 想必是名作的所在之處, 我們順勢擠進人群, 原來是米開蘭基羅最出名的作品之一 "聖殤 Pieta", 應該也可以算是聖彼得大教堂裡最有名的雕塑品了!

座落在右側離入口最近的禮拜堂, 這尊聖母憐子像 "聖殤 Pieta" 是米開蘭基羅22歲完成的大理石作品(1498~1499年), 也是他這麼多作品裡唯一一件有刻上自己名子的, 在聖母的衣帶上。

最初米開蘭基羅受到法國駐羅馬的主教 Jean de Billheres 委託, 雕刻一尊紀念碑, 聖殤的第一個家在 Santa Petronilla 禮拜堂, 主教的安葬之處。18世紀時被搬到現在的位置, 不過搬運過程中有些損傷, 像是聖母的左手指。最慘的一次應該要歸於1972年, 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地質學家拿著槌子重重的將這尊歷史名作打碎, 並宣稱自己是耶穌基督, "聖殤" 受到嚴重的破壞, 經過精心修復才又展示在世人之前, 不一樣的是現在這尊雕像前面, 多了一片厚厚的防彈玻璃, 保護它免於再一次的傷害。 

不同於當時的其他作品, 米開蘭基羅將聖母刻劃的年輕貌美, 而不是50幾歲的喔巴桑。耶穌的臉沒有呈現受難完的痛苦之前, 手上的釘痕也只用小小的孔洞表示, 整座雕像呈現的不是死亡的悲傷, 而是聖母的堅強和聖子的安詳。

繼續往大教堂的中央走, 教堂十字交叉的地方, 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銅製品, 上有圓頂, 下有聖壇, 高30公尺, 重3萬7千公斤的 baldacchino, 稱為華蓋或聖傘體。聖彼得的墓穴就是埋在這個底下, 大教堂因而得名。

創作於1624年, 聖傘體的精雕細琢是出自於貝尼尼25歲之手, 由四根20公尺高的螺旋狀的銅柱撐起頂棚, 柱上以教宗 Urban 標誌: 橄欖樹葉和蜜蜂作為裝飾。這麼多的銅原料從哪裡來呢? 據說都是從羅馬萬神殿前廊的裝飾拆下來的。 

在聖傘體之上的大圓頂, 不論外觀或內視, 都是梵諦岡或說是羅馬最具代表性的圓頂和地標。圓頂外層呈現的的半卵圓形比內層的半圓形高出許多, 最初的設計圖是米開蘭基羅的巧思, 可惜他在圓頂完工前5年就已高齡88歲的年紀過世, 並沒有機會看到圓頂落成。

圖片來自: Wikipedia

聖傘體的不遠處有小小的隊伍和人群聚集, 走近一看原來是聖彼得的銅像, 14世紀時, 由義大利雕刻家 Arnolfo di Cambio 創作的作品。以彼得命名的大教堂, 當然會有他的銅像, 信徒和旅人們正在排隊摸摸他的腳, 有的甚至用親吻的方式, 我們跟著排隊, 不過是為了跟聖彼得合影。

出發前並沒有查到摸摸和親吻彼得腳的傳聞, 所以看了信徒們親來親去覺得很有趣, 又感覺不太衛生。不曉得其中的奧秘, 於是找了個帥帥的工作人員(穿合身西裝, 帶耳mic的義大利帥哥) 詢問這個動作的來由 "Why is everyone touching and kissing St. Peter’s feet?" 這位帥工作人員也嘻皮笑臉的用很濃的義大利腔英語回答 "I dunno… they’re crazzzy!" 還配上手指在腦袋旁旋轉的手勢, 害我和我弟差點在莊嚴的教堂內大笑出聲。

就像到處的觀光景點, 總是會有些摸摸變聰明, 碰碰升財運, 親親有保庇之類的吧! 上次到 Boston 哈佛大學, 哈佛先生銅像的腳也是被摸的金金亮亮, 傳說摸了會變聰明。想必聖彼德的腳也是相同的道理, 不外乎是會帶來好運或是能得到彼得的保守, 看看起世紀以來, 彼得的腳已被摸到薄又光滑, 像穿上襪子一般, 連腳趾頭都不見了!  

教堂內的細節真的非常非常的多, 沒有花上一段時間是欣賞不完的, 可惜我們在梵蒂岡博物館逛太久, 分給聖彼得大教堂的時間就少了! 再加上 audio guide 已收攤, 只好走馬看花的把名氣最大的幾個點看一看, 剩下的就自己欣賞, 但悟性不強, 還是有太多的細節不得而知, 因此強烈建議有時間有興趣的遊人租台 audio guide 吧!!!

中央有大圓頂, 旁邊也各有兩個卵圓的小圓頂。每幅壁畫, 每個小細節都是如此精緻…

高峻的梁柱, 穹頂, 顯得信徒和遊客們好渺小… 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細緻程度也無以言喻。

接近開放時間的尾聲, 走馬看花的差不多, 慢慢的晃出教堂。前方的小門是遊客的出入口。

教堂開放到晚上7點(夏天), 其實圓頂是可以爬上去的, 但只開放到晚上6點, 我們到的時候也已經結束, 沒有爬上圓頂俯瞰聖彼得廣場算是這趟梵蒂岡的另一殘念 (還有沒租到 audio guide)。是永遠都有再訪的理由吧!!!

走出教堂, 看到教堂邊的瑞士近衛兵。

梵諦岡有許多穿著古裝的衛兵, 是有名的瑞士近衛隊 Pontifical Swiss Guard, 從1506年成軍到現在500多年, 是現存最古老的軍隊。

當年瑞士還是個窮困國家, 人民需要到國外去賺些外快, 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瑞士的雇傭兵, 他們以紀律良好和忠誠出名, 所以大家都喜歡聘用。直到19世紀, 瑞士憲法禁止國民到外國從軍, 而梵蒂岡的瑞士近衛軍成為唯一的特例, 數量維持在100多個士兵。

瑞士近衛隊負責保護教廷和教宗的安全, 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在1527年, 也是近衛隊第一次大規模的出動, 為了要幫助教宗 Clement VII 撤離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Charles V 的攻擊, 189人中有149人陣亡, 剩下40個人負責掩護教宗, 也就是在戰線上的士兵全軍覆沒, 包括他們的總指揮。從此之後, 瑞士近衛軍得到了 "絕對忠誠" 的好名聲。

現在要當瑞士近衛兵的條件, 一定要是天主教徒, 19~30歲擁有瑞士國籍的單身男性, 174公分以上, 接受過瑞士軍隊的基礎訓練, 還要有高中或專科以上文憑, 近衛隊中主要使用德文。所以說, 如果夢想加入近衛隊, 還要先移民瑞士就對了!

近衛軍之所以會這麼醒目, 應該要歸功於他們像戲服般的古裝制服, 紅橘藍條紋相間的紋路, 配上無敵蓬鬆的大袖子和褲管, 展現了十足的文藝復興風格。現代的制服是 1914年的近衛隊隊長 Jules Repond 所設計, 由於在米開蘭基羅的畫中有出現過類似的近衛隊穿著, 因此會有是米開蘭基羅設計的誤傳。不過想必這也是 Jules Repond 的靈感所在吧!

接近黃昏, 太陽西斜, 中午沒吃有點餓, 卻不想那麼迅速的離開這個迷你國, 也許是因為雙腿實在太勞累, 不想馬上走回羅馬覓食, 願稍作休息, 不然就想在梵諦岡了多沉靜在神聖的氛圍中。

於是晃進了聖堂邊的郵局, 有地方坐, 提供遊客們寫明信片的地方。很不錯的組合, 又能休息一下雙腿, 又可以寄幾張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明信片。梵蒂岡雖小, 卻有獨立的郵政系統, 收到來自梵蒂岡的信件, 應該很特別吧! 當下決定寄張回家。

選了張最能代表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和大教堂的鳥瞰圖。

不料郵局也是七點打烊, 買完郵票和明信片, 屁股都還沒沾到郵局裡的椅子就被趕出來了! 可憐的雙腿並沒有如願的休息到。但是可別忘了郵票帶出梵蒂岡可就沒用了! 要是投到羅馬的郵筒裡, 我想義大利的郵差們應該沒有那麼好心的幫忙送吧! 只好靠著郵局邊的石牆, 寫完寄走再離開。

郵局收攤, 黃黃的郵筒繼續站岡, 寫完貼好郵票投進郵筒, 回家再見囉!

離開梵蒂岡之前, 不忘在廣場上狂照相一番。

走出廣場, 跨過車水馬龍的馬路, 就離開梵蒂岡, 回到羅馬了! 正對著聖彼得大教堂, 到聖天使堡的這條路兩旁, 充斥著各國大使館, 因為梵蒂岡占地實在太小, 沒有多餘的空間撥給大使館, 因此借羅馬的土地給各國的大使。因此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義大利駐梵蒂岡的大使館是蓋在自家土地上。

沿著這條大路往羅馬市區的方向走, 忽然間眼睛一亮!!! 這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再飄呀飄嗎? 難得台灣的國旗會出現在大使館區, 真是太感動了!

回頭看聖彼得大教堂的外觀, 在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米開蘭基羅設計得大圓頂。

天色越來越橘紅, 我們也梵蒂岡越來越遠….

回到羅馬覓食去, 好好安撫餓扁了的胃, 走抖的雙腿, 和站腫的雙腳… 這就往網友大力推荐的 pizza 店 - Da Baffetto 出發!!! 又是一段路呀!!! 不過貪吃鬼為了美食, 不畏任何艱難!!!

 

【Euro♦歐洲】秘笈篇 - 旅遊資訊, 小撇步 <彙整區>

留言

熱 門 文 章

【台灣】寒冬征服玉山主峰 - 準備篇: 排雲山莊抽籤、冬季登山裝備

【哈爾濱 ★ Harbin】準備篇 - 避寒大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