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Peru】阿雷基帕 Arequipa - 令人咋舌的修女生活~ 聖卡塔莉娜修道院, 耶穌的最後晚餐吃天竺鼠?
鼓著飽脹的肚囊從百年 Picantería 午餐老店 La Capitana 走出來,要是有充裕的時間一定會選擇用步行的方式慢慢消化走回老城區,偏偏我們幾小時後就得搭上飛機,時間很壓縮,只好叫 uber 往最期待的阿雷基帕景點、鼎鼎有名的城中城 - 聖卡塔莉娜修道院前進,也是早上 walking tour 導遊大力推薦的地方。跟想像中簡樸的神職人員居住環境不太一樣,入住的修女均來自有錢人家的女兒,因此內部相當豪華,與世隔絕了近400年才在1970年對外開放參觀,揭開神秘面紗供世人開開眼界。
Monasterio de Santa Catalina 聖卡塔莉娜修道院
官網:https://santacatalina.org.pe/en/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 9am~5pm;週二、三開放傍晚參觀至 7:30pm 可以體驗天黑後的燭光修道院;聖誕節、元旦、受難日不開放
門票:每人 S/. 40
在西班牙人到阿雷基帕殖民建城的40年內,也就是1579年聖卡塔莉娜修道院就成立了!年輕富有的寡婦 Doña María de Guzmán 為草創之初的大金主,同時投身成為修道院的初代修女。殖民時期本地名門望族期待大女兒扛起家族聯姻的大任,然後流行把第二個女兒送去當修女,算是奉獻也是光耀門楣。既然修道院裡住滿了富貴人家的女兒,捐獻自然不會少,靠著這些名門望族的捐款,蓋得十分美麗雅緻,富有家庭出生的修女,在修道院裡也過得相當富裕,有錢的修女都有自己的房間、女傭和奴隸,一個修女至多能有四個傭人。每天的行程就是花12小時讀經、禱告,家事完全不用自己處理,跟想像中清苦的修行者還真有段差距。
直到1871年教廷派了一名多明尼哥的嚴格修女來整頓,她將辭退女傭、解放奴隸,才變成世人印象中簡樸生活的修道院。1985年的教宗探訪過後,終於准許修女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外出和發表意見,但是修道院裡還是沒有電視或跟外界聯繫的器材,直到非常近期才會稍微看一點點的新聞。全盛時期大約住了200名修女和300名的女傭,現在雖然還有修女住在沒有開放的一區,但是修女大概只剩下20個左右,捐款少了需要開源,也是將部分修道院轉為觀光用途的原因之一。
佔地兩萬多平方公尺的修道院跟阿雷基帕的其他建築一樣,經歷了幾百年的建設、被地震搖垮、重建修復的循環很多次,才有了現在的模樣,大致上保存了殖民時期的樣子。以前的修女只要進了修道院,這輩子就不會再踏出來,一切生活起居皆在四公尺高的圍牆裡面,就連過世後也埋在修道院的墓園裡。
為了能夠最有效率的參觀,我們請了一個解說員,正常為一個小時左右的導覽,請她在45分鐘內結束,要趕飛機的時間實在太緊湊啦!只好衝衝衝~雖然如此,解說員還是非常專業,不疾不徐的把該看的都講了一圈,我們也很節制的迅速拍照。
會客室 Parlor/Locutorios
修女們唯一能夠跟外界接觸的機會,是每個月一小時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透過像是監獄般的雙層網狀窗口跟家人會面講話,也可以接受家人送的生活用品。
送的物資,像是生活用品、食物之類的東西,只能透過旋轉門般的閘門轉過來,看起來他們真的很怕跟外接有任何一點點的肢體接觸。
靜默天井 Silent Patio/Patio del Silencio
走廊間的飛扶壁拱面刻著 “SILENCIO” 大字母,似乎在提醒入內的民眾降低聲量,接著的是橘紅外皮的靜默天井。聖卡塔莉娜修道院大致上是以白色火山熔岩 sillar 作為建材,底色跟阿雷基帕大教堂的米白色相同,不過修道院以殖民時流行使用飽和顏色做為裝飾。
橘紅的牆壁配上藍天,顏色對比鮮明的配置是西班牙殖民時期風格的特色。
一般來說這些富有人家的第二個女兒,也就是注定要當修女的女孩們,從幼年就會被送進修道院,每年還要繳交一大筆的「嫁妝」,除了神的道、聖樂、也要學習語言、文學、藝術,還有像是製作蕾絲、刺繡、縫紉等等的女紅,四年之後決定是否要委身將自己奉獻給神,也就是發願成為正式的修女。然而,幾乎沒有反悔的餘地,不然會使家族蒙羞。最初的四年,女孩們在靜默天井學習安靜不語的研讀聖經、習慣靈修的生活。
學習當修女的時期住的是緊連靜默天井的見習迴廊 Novice Cloister/Claustro Novicias,每天8到10小時的讀經、禱告,發願當修女之前,先要確信能夠適應清心寡慾的生活。
床鋪都是嵌入牆內的擺放。
橙樹迴廊 Orange Tree Cloister/Claustro de los Naranjas
發願成為修女之後來到橙樹迴廊,得名於中庭間種植的橘子樹,象徵重生、更新、永恆。
迴廊牆面呈現飽和藍色,拱廊之間還有許多殖民時期的壁畫。
從橙數迴廊可以看到的 Profundis Room / Sala de Profundis,用來停放往生修女的太平間,中間的木造長方體是舊時用來放大體的裝置。周邊牆上掛的是曾在聖卡塔莉娜修道院修行的修女畫像,由於修女在世的時候被禁止有自己的畫像,因此畫匠必須在修女過世24小時內完成她們的遺相。
古早的洗衣工具,當然這是給女傭或奴隸們使用的。
修女的房間像小套房,展示的為回復殖民時代的樣貌,拱形的內嵌式床穴有著防震的效果,畢竟阿雷基帕飽受地震之苦。
從橙樹迴廊連到 Córdova 街,通往修女們生活起居的住宅區,超像是在迷你村莊的小巷中穿梭。修道院裡有數條街,全部都以西班牙的城市命名,除了 Códova 其他還有 Málaga、Toledo、Seville、Burgos 和 Granada。
Córdova 街邊的白牆作為牆邊鮮紅花朵天竺葵 (geraniums) 的背景,形成顏色強烈的對比。
較窄又紅通通的 Toledo 街,通向咖啡廳和室外洗衣場。
修女的住宿品質以財力狀況而定,越雄厚的空間越大、女傭越多,中產的跟別人共用寢室,清寒的修女就只能睡大通舖了!連修道院也清楚地體現了資本主意的真諦。
居住品質最好的修女擁有的空間甚至會像是套公寓,屋裡有起居室、寢室、傭人房和廚房,包含數個女傭就更不用說了!講穿了是繼續過著千金大小姐的生活。這些套房會以住戶修女命名,像是這間有 Mother Dominga Somocursio 的名子刻在門楣上。
現在修女沒有從前多,捐款也不像以前豐厚,因此有不少年久失修的遺跡尚無經費修復。
Sevilla 街也有漂亮的雙層拱門,看起來是飛扶壁,有支撐牆面的作用。
首席修女住的房間寬敞又華麗,附帶聚會的空間,展示箱裡排列著許多精緻瓷器和藝術品,殖民時期的修女們過著相當有品質的生活。
以現代的眼光來說還是很不錯的精品,大部分都是由修女的家人們所供給、捐獻。
發願過的修女一天要花禱吿12小時、鑽研聖經,不管家事,因此財力雄厚的修女房間旁幾乎都會帶一個廚房,由女傭負責煮飯燒菜。廚房裡擺放了很多當年使用的陶鍋和示意的木材,煙燻的黑黝黝的天花板是燒過飯的印記。
修道院的室外空間相當舒適,這裡有女傭們洗衣服的供水系統和水盆、墓園與生意盎然的庭園。
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女傭們會把中央水槽的流水擋住,使水位高過支流水管的入水口,將水導入水盆,依賴這樣的供水系統洗衣,前人的智慧真的好聰明。
美麗的庭園裡種滿了各種花果,繽紛的花朵齊放,應該能為沈悶的修行生活帶來一點生氣吧!
園子裡的酪梨樹,第一次知道酪梨樹的真面貌,樹上還有許多尚未成熟的綠酪梨。
地上有被松鼠享用過的成熟酪梨,另一顆完成的青酪梨就被我們的解說員撿回去吃了!
同樣是火紅牆面的 Granada 街,牆角淺色的天竺葵點綴著飽和紅通通的牆壁,旁邊的小門為公用廚房 cocina 的入口。
除了富有修女的住所附帶自己的廚房,也有公用廚房,原來作為教堂聚會之用,1871年之後才重新規劃成準備餐點的空間,甚至有一口井能直接打水,超方便。
廚房內展示著各式各樣麵包的模型,修女們還是需要一些增添生活樂趣的小事物。
修女的大澡堂,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一年只洗七次澡,不過相對於一年只洗一次澡的民眾來說,修女們已經算是很乾淨了!
Zocodober Square 換物廣場
周圍的紅牆有攀爬的綠葉植物陪襯,中央有一座噴泉水池,廣場的名稱 Zocodober 來自於阿拉伯語,有「交換、交易」之意,每週日修女們會拿著自己做的手工作品,像是手帕或是烘培糕點與彼此交換。
廣場角落的窄樓梯,通往能夠眺望阿雷基帕市容的觀景點。
觀景點的視野相當不錯,除了市容還有遠方的 Chachani 查查尼火山的身影,真不知道修女們在此處向外看,會不會想念花花世界的美好(紛擾)?
餐廳 Refectory/refectorio
雖然修女們與世隔絕,她們還是可以透過跟修道院裡的修女聚餐的方式體驗一點社交生活。
大迴廊 Great Cloister/Claustro Mayor
修道院中面積最大的迴廊,被餐廳、禮拜堂和展廳包圍。
藝術展廳 Art Gallery and Museum/Pinacotheca
天花板為拱形的長條T型空間,原本為沒有自己門戶的清寒修女居住的巨大寢室,也曾經在戰爭和地震時期作為受災戶的避難所。展品為16到18世紀的宗教畫作、藝術品,風格從義大利的矯飾主義到庫斯科畫派 (Cusco School) 都有。
展示中最為金光閃閃的黃金藝術品,由家財萬貫的信徒所捐贈。
炫風一般的迅速走完修道院,的確是相當特殊又雅緻的城中小村莊,蜻蜓點水的探視了殖民時代修女們的起居,相較之下生活應該比牆外的平民優渥非常多,打破了對清心寡慾修女們的印象,可惜實在沒時間再待一會兒好好拍照和探索更多細節。
Iglesia de la Campanía de Jesus 耶穌會教堂
走回客棧領行李的路途刻意經過耶穌會教堂,由於很想親眼目睹教堂裡的一幅「秘魯版最後的晚餐」壁畫,但我們真的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發至機場,因此大約只停留了不到十分鐘參觀。
阿雷基帕的耶穌會教堂是典型的安地斯巴洛克風格 (Andean Baroque) 建築,也就是西班牙殖民時代混合歐風和當地美洲原住民文化的產物,以西班牙巴洛克為主體再加上印地安人的圖騰作為裝飾,像是太陽、花和動物。外殼同樣是以白色火山熔岩當建材,有個非常精緻複雜雕琢的立面。
內部的木製聖壇貼著金光閃閃的金箔,煩瑣花俏的設計帶著濃厚的巴洛克風格。
搖頭晃腦的拼命找尋「最後的晚餐」這幅畫,完全沒料到教堂裡的壁畫真不少,深怕沒找到就得奔去趕飛機,那樣會有點悲劇,好在很快的就在面向聖壇左手邊迴廊的上頭尋獲。
看似正常「最後的晚餐」的壁畫,仔細看會發現他們的主餐是烤天竺鼠喔!還找得到酪梨的身影。以前天竺鼠是當地特殊節慶才會享用的細緻美食,宣教還真需要花點巧思接地氣呀!沒錯~我就是為了天竺鼠而來,實在覺得太有趣了!一定要親眼看一下。
找到天竺鼠也把這次短暫的阿雷基帕一日遊最後一個必訪清單打勾勾,終於甘願的回到客棧領回行李去機場。
很幸運到機場的路況一路暢通,剩下的候機時間還夠我們嚐一下當地的啤酒,雖然說等會兒的目的地是高海拔的庫斯科,最好避開酒精預防高山症,因此點酒之前糾結了30秒,但想說機會難得,就淺嚐一下吧!
點的兩瓶皆是上午 walking tour 導遊推薦的啤酒, 棕色的是 Cerveza Arequipeña,當地出產很容易喝的一瓶,清淡順口。火紅瓶身的 Cerveza Candelaria "La Peruana" 「秘魯人啤酒」是秘魯一家精釀啤酒廠裡最能代表秘魯特色的一款,以紫色玉米汁釀造,再用肉桂、丁香和甘蔗糖提味,呈現漂亮的琥珀色,喝起來不苦且相當有層次,非常特別又討喜,難怪秘魯朋友會選來當婚禮歡迎包的禮物。
在武器闖場邊的當地品牌的餅舖 Antojitos de Arequipa,在機場也有耶!主賣 alfajor 焦糖牛奶夾心餅,一種南美洲常見的傳統甜餅,買了 Alfajor de Café 咖啡夾心餅乾和 Alfajores Manjar 蜂蜜夾心大餅當伴手禮,咖啡那款為像是奶油餅乾的酥餅,個人覺得蜂蜜夾心的比較特殊,味道不錯但口感沒有期待中的脆。
候機室非常迷你且人滿為患,完全找不到座位,慶幸稍早在安檢外面的餐酒吧耗掉了大部分的時間。
準備飛往海拔更高的庫斯科,希望先到阿雷基帕讓身體慢慢適應海拔上升的這招會有效的預防高山症,而也因為這樣的原因體驗了雖然短暫但如此精彩的白城,可說是不虛此行。
一小時後即將跟一同到秘魯參加婚禮的友人們在庫斯科會合,好期待印加古城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