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方】查爾斯頓 Charleston 景點篇 - 迷人的歷史城鎮: 漫步老城區~ 步行導覽 Historic Walking Tour


有歷史、有文化、有美食的查爾斯頓,氣質跟歐洲有許多相似之處,優雅而漫活, 逛古蹟、賞美景,走累了再找地方打打牙祭,完全結合了我的喜好,只有一天多的逗留,足以讓我愛上此地,迫不及待的想多認識這個美麗的城市。

查爾斯頓是英國人最早在美洲殖民地之一,建城於1670年,當時是英國在位的國王是查理二世 (Charles II),因此命名為查爾斯鎮 (Charles Town),後來才演變成現今的 Charleston。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港灣適合出口貿易,諸多種植園發展稻米、棉花、染料等經濟作物, 加上大量從西非進口黑奴的免費勞工,造就了美國內戰之前南方最富裕的城市,北方有紐約、波士頓、費城,南方代表就是查爾斯頓了! 打響南北戰爭第一聲炮響,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只是後來南方戰敗,林肯解放黑奴,查爾斯頓的經濟財富便再也回不到從前的光景,也因此沒能發展成北方大城的五光十色,反而將種植園時期城市風格保留下來。就算城市歷史比不上歐洲老城,倒也有不少故事可說,標註了美國歷史的重要章節。

由於宗教信仰自由,文化上非常豐富多元,除了最早一波的英格蘭新教徒;還有來自歐洲各地的移居者,像是蘇格蘭、愛爾蘭、法國、德國…等等,有的到美洲找尋新的機會,有的為了躲避天主教的迫害;不少猶太人移民建立了猶太社群;更別忘了從中西非不同部落抓來的黑人,後來不同部落的方言與殖民者的英語漸漸融合成新語言 Creole- English,也有了新的身份認同,現在自稱為古拉人 (Gullah)。


HISTORIC CHARLESTON WALKING TOUR 查爾斯頓歷史步行導覽  

為了不要只有走馬看花,報名了由 Free Tours by Foot 提供的查爾斯頓歷史步行導覽行程 (Historic Charleston Walking Tour),需要事先預約,雖然標榜免費或是想給多少給多少 (pay-what-you-like basis),但預約的時候還是需要繳交 $1 預約金, 而且網上討論區一般建議一個人給至少 $5~10的小費,當然如果導遊講的優質想給更多也是對導遊們很棒的鼓勵。

查爾斯頓老城區並不是最容易停車的地方,還好見面點附近有停車場,值得一提的是總長路程約1.08英里 (1.74公里),為時約兩小時的導覽並沒有安排廁所的行程,建議行前先使用停車場裡的洗手間,免得導覽之前還要找廁所。早上九點半,同一梯次的遊客紛紛準時到齊,深怕遲到了就沒跟到導覽。我們的導遊非常活撥,對查爾斯頓的文化歷史有強烈的熱情,沿路口沫橫飛地說歷史、建築、和各種有趣的小知識,把老城區講的生動而有趣。


ST. PHILIP'S CHURCH 聖腓力聖公會教堂

第一站來到 St. Philip Church,查爾斯頓最古老的教堂,創立於1680年,最初為木造建築,經歷了颶風和火燒得多次毀壞,現在是1835年重建的樣子, 尖塔則為1850年增建。外觀為新古典主義建築,教堂入口的三面門廊,分別用四根古羅馬柱式的托斯坎柱 (Tuscan) 裝飾。教堂對面的附屬墓園可不是普通人可以隨意長眠的,安葬的全是查爾斯頓的古老名門成員,要不然就是對查爾斯頓極有貢獻的才有機會入住於此。


FRENCH HUGUENOT CHURCH 胡格諾派教堂

胡格諾派 (Huguenot) 基本上就是法國新教,1680年首批抵達查爾斯頓的法國新教徒在此建立胡格諾派教堂,天主教佔絕大多數的法國在1685年將基督新教視為非法,為了躲避天主角迫害的新教徒只得逃出法國,其中一部份來到了美洲,在查爾斯頓落腳。初始的教堂被烈火無情地吞噬,現在歌德復興式 (Gothic Revival) 外觀的建築落成於1845年,淡粉色的外牆加上黑色的邊框點綴,相當雅緻。當時有不少法裔商人集中在此區,胡格諾派教堂所在的區塊被稱為「法國區 (French Quarter)」。如今聚會依然保有18世紀法國新教的傳統、遵循當年胡格諾派的崇拜方式,不過每年只有一次會使用法語進行,其他時候都入境隨俗的改為英語了。


DOCK STREET THEATRE 碼頭街劇院

號稱是美國最古老且還在使用的劇院,始建於1736年,不過跟前兩個教堂一樣,原本的樣子早已不存在,1740年毀於火災。現在的外觀是1809年於原址蓋成種植園富豪們賽馬季節時入住的奢華旅館 Planter’s Hotel,內戰後一覺不振、年久失修,最終1935年經濟大蕭條之後歸為公有,由查爾斯頓市政府重整、再次裝潢成劇院。


OLD SLAVE MART MUSEUM 黑奴市場展館

美洲從殖民之初就開始從非洲進口奴隸,隨著種植園的開拓,勞力人口需求越來越大,跨大西洋被抓到美洲販售的黑奴也越來越多。直到1808年美國立法禁止進口黑奴,轉為境內買賣,進而醞釀起南北方對於奴役制度的分歧,最後演變成內戰的結果。原本查爾斯頓大部分的黑奴買賣都是在公家的交易所完成,1856年以後停止公家交易,轉站私家賣場,此處的黑奴市場因此開幕,不過七年之後,美國黑奴的販賣便走入歷史,最後一次的拍賣是1863年11月的事,剩下沒賣出被拘禁的黑奴們,也在1865年南方戰敗後解放。

現在的黑奴市場個是相關題材的展館,記錄了當時非洲人從家園被捕捉、跨大西洋運送、拍賣到奴役所經歷完全不人道、沒人性、非常殘忍的過程。人口販子為了有更高的利潤,將船艙塞得爆滿,黑奴們被鐵鍊一個栓著一個,每個人只能側躺,甚至連坐起來的空間都沒有,這樣擁擠封閉的空間非常骯髒,完全是傳染病的溫床。若是遇到海上糧食不足時或是生病的黑奴,人口販子也決不心軟的把活生生的人丟進大海中。抵達美洲後將存活的黑奴們烙上自家品牌封印,先行養肥,拍賣之前在進行清潔和抹油的程序,讓「商品」賣相好,才能賣個好價錢,說穿了跟販賣牲畜差不多,根本沒把他們當人看待。

黑奴制度是人類非常黑暗的一段歷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並提醒這樣的現象不該再發生,設置展館於予紀念。導遊瘋狂推薦有空的話,相當值得在步行導覽之後返回參觀,我們也聽話的在午餐過後前往,門票 $7/人,老實說展館並不大,也不能拍照,以前內部有拍賣區、關黑奴的區域、廚房和停屍間,展品不算太精緻,不過就是支持吧!對黑奴歷史能有深一層的認識。



RAINBOW ROW 彩虹街屋

色彩繽紛的彩虹街屋位於海灣東街 (E Bay St.),由13間不同顏色的屋子組成的一幅美麗街景,跟威尼斯 Burano 彩色島上的屋子有幾分神似。大約在18世紀後半葉建造,由於查爾斯頓老城區經歷多次大火吞噬,倖免於火燒的18世紀房屋並不多,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肯定是這排非常上相的彩虹街屋,當時沒有防火巷的概念,每幢房屋緊緊的黏在一起,也難怪都是一燒不可收拾。

正值聖誕節前夕,到處都有聖誕節主題的裝飾,粉藍屋子外牆甚至掛了一隻聖誕老公公。

起初每間房屋的一樓是販賣不同貨物的商店,樓上則是店主的居住層,外觀也不像現在這麼粉嫩討喜。同樣是內戰之後生意一落千丈,老舊不堪的房屋一度淪為貧民區,直到1920~30年代有慧眼的投資者將其整頓並漆上粉色系的外衣,漸漸的晉升成查爾斯頓最有魅力的一隅,房價也水漲船高,彩虹街屋隨便一棟都有美金兩三百萬以上的價值。


沿著海灣東街 (E Bay St.) 繼續向南走到砲台東街 (E Battery St.),也是道路貼上 Cooper River 河畔的地方,導遊帶著我們眺望遠在查爾斯頓港灣出海口的海上薩姆特碉堡。


FORT SUMTER 薩姆特碉堡

最初用來保衛港口的安全,也是引起南北戰爭的導火線。當時查爾斯頓所屬的南卡州已脫離北方聯邦加入南方聯盟國,然而北方聯邦政府的少將 Robert Anderson 死守著薩姆特碉堡,1861年南方聯盟國協商北方聯邦交出堡壘破局,因而在4月12日向連續33小時的薩姆特碉堡開砲轟炸直到 Anderson 舉白旗,也就是為時4年多美國內戰的開端。

原圖來自 wikipedia.org

前一天在南端的 White Point Garden 賞夕陽的時候勉強照到碉堡的身影,其實並不明顯。

現在薩姆特碉堡是查爾斯頓的一個觀光景點,遊客可以搭船上島參觀堡壘,不過我們只有在遙遠著觀望。導邊講著歷史,河畔忽然有兩三隻小海豚現身,連導遊都說這樣的情景不常見,我們是相當幸運的一群旅客呢!


轉個彎步上 Water Street,水街本來是老城牆外的一條小溪,後來隨著城市發展才填平成為道路。建城之初的範圍並不大,城墻內只有幾條街區的空間,原本 E Bay Street 緊連河畔,城牆與堡壘蓋在 E Bay Street 和 Cooper River 之間,當時用來抵禦其他歐洲海上強國和海盜的侵襲。現在海灣東街以東的土地,也是後來擴張填好填滿的,Waterfront Park 就落在這個範圍之內。


NATHANIEL RUSSELL HOUSE 納薩尼爾•羅賽爾宅邸

水街盡頭的轉個彎來到 Meeting Street,地址51號座落著19世紀初期查爾斯頓最奢華的豪宅之一,由那時候當地富有的商人納薩尼爾•羅賽爾 Nathaniel Russell 用來炫富所蓋,花了五個年頭,總價八萬美金於1808年建成,當時一戶人家平均蓋房所花為兩百多美金,相較之下這棟豪宅真是天價無誤。來自東北方羅德島的羅賽爾先生,是個中產階級經商致富的例子,27歲的時候到查爾斯頓闖蕩,主要從事海運方面的貿易,經營範圍橫跨南北美、歐洲和非洲。

納薩尼爾•羅賽爾宅邸屬聯邦式建築 (Federal Style),此風格得名於同時期的美國聯邦年代,受到古羅馬建築的啟發,注重比例和對稱,一般來說外觀較簡潔,沒有太過花俏的裝飾。擁有紅磚外牆的納薩尼爾•羅賽爾宅邸,牆面上有整齊大面積的窗戶,三層樓高,平面為長方形,南邊有個五角凸起的開間。有趣的是二樓外牆的白色鍛鐵製陽台,大門正上方的那段鍛鐵標註著 NR,也就是納薩尼爾•羅賽爾姓名的簡寫。

羅賽爾先生有兩個女兒,據說這圈陽台就是為了展示他的女兒所蓋,畢竟討個好老公是那個年代的女性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可以付費進入宅邸參觀,不過我們在薩凡納已經參觀過 Thomas-Owen House,再說好不容易遇到好天氣,實在捨不得把時間花在室內,所以並沒有入內參觀,只在外圍的庭園晃了晃,跟可愛的松鼠打了招呼,也許下次再訪就不會錯過了!



FOUR CORNERS OF LAW 律法四拐角

步行遊覽的最後一站來到律法四拐角,也就是 Meeting Street 和 Board Street 的交叉口,得名於四個街角的建築物,由聖米迦勒聖公教堂、查爾斯頓市政廳、查爾斯頓縣法院與美國聯邦法院組成,分別代表了天上的律法和地上市、縣和國家層級的法律。

St. Michael’s Church 聖米迦勒聖公教堂
隨著查爾斯頓人口增長,教會信徒也跟著增加,原本的教堂漸漸容納不下龐大的會眾數目,因此1750年代在聖腓力教堂 (St Philip’s Church) 的舊址興建聖米迦勒教堂,予以消化更多的聚會者。外觀近乎全白的聖米迦勒教堂入口門廊以古羅馬柱式的托斯坎柱 (Tuscan) 和山牆做裝飾,尖塔有57公尺高 (186 feet),頂端為金球和風象儀,中央的時鐘裡頭有八個不同音調大鐘。直到19世紀末期,尖塔一直作為火警戒備瞭望台的功能,每每遇上戰爭也都是最佳的監視警戒塔台,更是海上船隻的導航地標。

內部裝潢擺飾有許多可看之處,中間垂吊的水晶燈是1803年從倫敦訂購而來,最初點著蠟燭,隨著時代的進步,以瓦斯明燈,到現在使用電燈泡照明;講道壇從最原始用到現在,算一算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還有鑲在窗上的彩色玻璃也相當美麗!

走道左邊大約在中間的位置,編號43的長凳包廂小有名氣,原因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曾經在此做禮拜。


Charleston City Hall 查爾斯頓市政廳
導遊在講解完聖米迦勒教堂跟大家道別,我們會跑進市政廳裡純粹為了借廁所,地面層有提供旅客用的洗手間,入內需要經過安檢,檢查包包的同時,工作人員跟我們說市政廳的二樓會議廳有名人畫像可以免費參觀,不過中午休息過後才開啟,我們也就真的午餐過後再訪,看看市政廳內部長什麼樣子。

建於1801年,原本作為銀行之用,到1818年才改成市政廳,外表為白底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不管門口的樓梯、牆上的窗戶到裝飾的立柱都非常對稱。上到二樓的會議廳,內裝古色古香,不少政治家名人的畫像。

其中最出名的是由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畫家 John Trumbull 於1791年繪得喬治華盛頓的全身像,掛在會議中間醒目的位置。


Charleston County Courthouse 查爾斯頓縣法院
再來一個新古典主義的白底對稱、注重比例的建築,特別的是創作的建築師是 James Hoban,也為白宮的設計師,而這棟縣法院可是幫助他拿到白宮首席設計師的大功臣呢!1791年喬治華盛頓南訪查爾斯頓,恰巧縣法院正在興建中,華盛頓很中意 James Hoban 的設計,因此後來被徵招去幫美國總統宅邸畫圖,也就是現在人口中的「白宮」,查爾斯頓縣法院也稱得上是白宮前身的模型藍圖。

照片來自 wikipedia.org


Federal Courthouse & Post Office 美國聯邦法院 & 郵局
聯邦法院和郵局是律法四拐角的四角之中最後蓋起來的建築,1896年完工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外觀明顯地比其他三個有較複雜的裝飾細節,顏色也不是白色的外牆,而是由灰色花岡岩建成。


步行導覽在律法四拐角來到尾聲,導遊在跟大家道別之時,順便推薦了不遠處深受在地人喜愛的熟食小舖 Bull Street Gourmet & Market,午餐時間大家都餓了!同批的好幾團人都出現在小舖裡享受輕食,我們也不例外,是個很棒的歇腳、補充能量的好去處。



CATHEDRAL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 施洗聖約翰主座教堂

吃飽休息好,繼續起身東晃晃西逛逛,看到棕色外表的教堂,好奇的湊過去一探究竟。原本的棕石教堂建於1854年,經歷了大火燒毀後在原始的基石上重建,由於經費不足,耗時了半個世紀到1907年才有目前教堂的雛形,最頂端的鐘塔甚至到2010年才終於完工。

內部的裝飾以白底金邊為主題,尖肋拱頂的天花板,彩繪玻璃玫瑰窗,十足的新哥德式建築特色。


Sweetgrass Baskets 毛芒亂子草編籃

沿著 Meeting Street 漫步,遇上看似藤籃的手工藝品路邊攤,這種東西見怪不怪,印象中觀光客常出沒的海島國皆常看到。正在編織的非裔女士跟我們娓娓道來藏在盆籃裡面的文化背景,草編工藝在17世紀末跟著西非被抓的黑奴們來到美洲,最初使用蘆葦編織,主要在農地裡使用,不管在播種或收成都起了莫大的作用,算的上黑奴時期少數保存下來的非裔文藝,也就是現在自成一格的古拉文化 (Gullah,來自中西非不同部落,被抓到美洲的黑奴們,在新的落腳處跟殖居者的語言融合新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形成在美被奴役非裔後代的身份認同)。

19世紀末之後,非洲工藝籃逐漸從農地裡引進作為家居用品,材料也被較柔軟、俗稱 sweetgrass 的毛芒亂子草 (Muhlenbergia filipes) 取代,些許的松針增添不同色調,纏繞綑綁 sweetgrass 的則用扇葉短棕梠 (palmetto)。有著非裔民俗特色的毛芒亂子草編籃在離律法四拐角不遠的 Meeting Street 上和 City Market 都有販售。


WATERFRONT PARK 濱水公園

隨著 Cooper River 河畔延伸的濱水公園在美國內戰前是蓬勃繁忙海港,眾多進入港灣的船隻使得港口充滿朝氣,南軍戰敗後查爾斯頓港被多個美國東岸新開啟的海港取代,年久失修、經歷大火又雜草叢生,直到1980年代末政府才終於著手重建。

現在優雅規劃的碼頭、人行道、綠地、樹木… 皆是1990年落成的公園規劃,使市民和遊客們多一個打屁歇腳的好去處,其中最醒目的是公園中央的大鳳梨噴泉,或叫他「旺來噴泉」瞬間俗感和親切感皆飆升,可愛的造型非常討人歡心,可說是查爾斯頓的旅遊新地標之一。

天色漸暗,河對岸的路燈亮起,夜晚的濱水公園格外清幽,橫跨 Cooper River 的 Arthur Ravenel Bridge 在夜間別有意境。


CHARLESTON CITY MARKET 查爾斯頓市集

夾在南北 Market Street 中間的四個街區為查爾斯頓市集所在處,由簡易的矮棚搭建,觀光文藝風情十足的攤販在此擺攤。Market Street 原本是舊城牆外的小溪沼澤地,填平之後19世紀初期政府將從港邊碼頭到 Meeting Street 之間的長條面積土地規劃為市集之用,初時充斥著各種生鮮蔬果、
海鮮及肉販。幾次的天災,耗損了市集附近的元氣,攤商和買家也越來越少。直到70年代富有當地特色的文藝攤商漸漸聚集,將市集注入新血,古拉人手工製的草編籃尤甚。80年代後許多高級旅館在 Market Street 附近開張,也使得 City Market 起死回生。

現在看到的市集是2011年整頓過後的樣子,販賣的商品琳琅滿目,我們兩個晚上到的時間都偏晚,不少半室外的攤位已收攤,讓愛逛街的老爸惋嘆不已,是說很多店家都大同小異,其實也沒讓他少逛到。

晃完市集查爾斯頓老城區的歷史之旅到了尾聲,我們移步到 City Market 附近的 Lowcountry Bistro 填飽肚子,一家氣氛不錯,廚師善用當地食材又加入自己的巧思,烹調出的低地地區創意料理,作為我們在查爾斯頓市區的最後一餐。



WHITE POINT GARDEN 白點園林

順道補充我們前一天離開富麗海灘 Folly Beach 之後前往的白點園林之賞日落行程,趁著天色還亮稍微探索了一下白點園林。位於查爾斯頓半島最南端的一片綠地公園,半島東邊的  Cooper River 和西鄰的 Ashley River 在此匯集出海至大西洋。

自1837年成為市民公共空間,南北戰爭時期作為軍事防禦要塞,也因此園林裡充斥著各種跟軍事相關的擺設,像是內戰使用的大砲、迫擊砲,幾個軍艦紀念碑,其中位於東南角、面向海上 Fort Sumter 薩姆特堡壘的紀念碑最為醒目,用以緬懷內戰邦聯政府保衛查爾斯頓的南軍。

園林東端的軍艦紀念碑,記錄了出勤過二戰的 USS Hobson 驅逐艦在北大西洋撞毀的時間及潛艇不及逃生的海軍士兵。

美國南方尤其是歷史城,到處都可看到用來紀念當時戰敗聯盟國的南軍紀念碑,表面上是為了警醒世人不要忘記歷史,但仔細想想誰會花大筆金費大力頌揚戰敗方呢?這尊「查爾斯頓的聯盟國守護者 (To the Confederate Defenders of Charleston - Fort Sumter)」銅像由邦聯之女聯盟 (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 UDC) 所捐贈,創立於內戰過後的南方組織,最初由南軍後代的名媛發起,為了攥寫屬於南方為出發點的史料、捍衛南方人的尊嚴。

當然 UDC的觀點跟我們熟悉的歷史有很大的出入,畢竟大部分的人接觸到的都是戰勝方聯邦政府篇寫的文獻,也許真相只有一個,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層面的感受和體驗,難以定論誰絕對正確、誰絕對錯誤。Vox的影片 "How Southern socialites rewrote Civil War history" 有對邦聯之女聯盟有更詳細解釋,有興趣的話不妨參考看看。

望著不斷改變色調的天空,太陽像火球般的從西方落下地平線,三面鄰水的查爾斯頓半島真的美極了!怪不得富豪們都喜歡在此置產,當作避寒度假村。

如果有經過白點園林北面的砲台南街 (S Battery St),千萬別忘了多賞街邊的豪宅們幾眼,從彩虹街屋到這裡,每棟都貴氣逼人,房價一棟比一棟驚人, 不難想像查爾斯頓在內戰前富有的奢華光景。

護送太陽公公下班,我們跑到老城區的中心覓食,造訪的是 Amen St. Fish & Raw Bar,榮登這兩天在查爾斯頓最愛的餐廳,食物美味、擺盤雅緻,也是令我對於查爾斯頓留下好印象的亮點之一,非常推薦!


查爾斯頓真的是個非常迷人的城市,文化歷史、美景美食、悠哉氣氛、渡假風情,無一不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原因。明天要踏上返程的旅途,先經 Magnolia 花園&種植園再直奔回亞特蘭大,要不是聖誕節將至,趕著回去跟親友相聚,還真想在查爾斯頓再待個幾天呢!





更多查爾斯頓遊記:

留言

熱 門 文 章

[苗栗.卓蘭]口福鵝肉店 - 不只鵝肉好吃, 客家料理也一級棒

【哈爾濱 ★ Harbin】準備篇 - 避寒大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