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tican♦梵蒂岡】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館藏豐富, 超精彩的梵蒂岡博物館

在羅馬停留3天的時間裡, 第二天迎接從台灣飛來會合的老爸, 第三天安排更多瑣碎的景點, 把完整的第一天, 留給就算待上一整天都不夠的梵蒂岡。順道提醒一下, 到梵諦岡請不要穿無袖或短褲短裙, 要不然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都進不了喔!

梵蒂岡城國 Vatican City,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只有44公頃, 擁有獨立的主權, 司法, 軍隊, 警察和郵政系統。人口不到千人, 大部分都是神職人員, 他們並不從事生產, 收入都是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宗教捐款和境內的觀光旅遊收益, 像是郵票, 博物館門票… 等等。是全世界超過十億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也是教宗駐地所在… 也因如此, 人少地小的梵蒂岡, 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至於為什麼在義大利境內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小不嚨咚迷你城國? 這就要講到梵蒂岡的前身 "教宗國"。

西元756年, 法蘭克國王丕平 Pepin 打敗原本占領義大利中部一帶土地的倫巴底人(日耳曼人的一支), 並把奪下的領土獻給教宗, 為了報答教宗支持他創立了法國的卡洛琳王朝, 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丕平獻土"。而這塊土地歸教宗管後, 教宗國 Papal States 正式成立。papal states & vatican city
這麼大一塊教宗國又怎麼會落到現在小於50頃的城國呢? 19世紀整個歐洲的民族意識抬頭, 義大利也不例外, 民眾想要統一的信念越來越強, 經過大大小小的戰役, 教宗國的領土也越來越小, 直到 1870年, 教宗國首府羅馬城也落入義軍的手中。教宗不得已, 只能一路徹到梵蒂岡的城堡裡。

自此之後的50年中, 教廷與義大利處於敵視的狀態, 直到 1929年才和解簽署 "拉特蘭條約"。教廷承認義大利的統一和義大利的首府羅馬; 義大利也承認梵蒂岡的獨立主權, 歸還統一戰爭時期沒收的財產作為賠償。 "梵蒂岡城國" 正式的取代了教宗國, 也就是迷你城國的來由。 

一早從佛羅倫斯到羅馬, 再從羅馬火車站買完 Roma Pass, 由於梵蒂岡博物館的館藏實在多更多, 因此一刻也不容再浪費時間(雖然還是在火車站吃了早餐), 從地鐵 Termini 站直接搭乘紅線到 Ottaciano-S.Pietro站, 出站後直接跟著人群走, 就能到博物館的入口處。

事實上搭到 Cipro Musei Vaticani 站或 Ottaciano-S.Pietro 站到博物館入口的距離是差不多的。vatican museum entrance
要進入博物館要經過層層關卡, 還沒買票就要得先走過安檢門, 攜帶的物品也要掃瞄過, 就跟坐飛機前經過的海關一樣。
安檢完畢, 隨著指示走到二樓的售票口, 別忘了梵蒂岡不歸羅馬管喔! 也就是說剛剛買的 Roma Pass 在這裡不能用, 當然也沒有專用道可通過。我們到的時候人雖多, 卻沒有到排到什麼隊。

梵蒂岡博物館的門票是€15/人, 售票口開放時間從 9am~4pm, 博物館則在下午6點閉館, 週日公休 (除了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 9am~12:30pm 免費入場, 2pm 就閉館)。雖說有免費的入場時段, 但人潮十分洶湧, 並不建議犧牲寶貴的旅遊時間慢慢排隊。今年(2012)推出需要預約的夜間場次, 5月4日~10月26日每週五晚間 7pm~11pm, 9:30pm 最後入館。其他國定假日公休時間請參考梵蒂岡博物館官網
買完票就算入館囉! 繼續搭乘手扶梯往上…
手扶梯的盡頭, 也就是這片玻璃屋頂的下面, 是租借 audio guide 導遊機的地方, €7/機, 需要押證件。如果時間允許, 強烈推薦租一台導遊機, 不然這麼龐大的珍貴館藏, 走馬看花就可惜了! 
遊覽梵諦岡博物館之前, 最好能先行對內部的相對位置稍微熟悉, 才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自己到了何處。打星星是重要名品的所在, 還有必看的重要程度, 講穿了就是時間有限也不該錯過的展館。(點即有大圖, 地圖原圖來自PlanetWare) 

vatican-museums-map

梵蒂岡博物館 Vatican Museum, 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 是結構上各自獨立的中庭, 長廊, 美術館, 陳列室, 禮拜堂的複合體, 其中用走廊, 樓梯連接而成。這些收藏始於16世紀, 教宗將一些雕像陳列在自己的住所, 並開放展覽。之後的歷任教宗也具有甚高的藝術品味和收藏興趣, 於是梵蒂岡的館藏越來越多, 也越廣。18世紀的時候, 這座原本的梵蒂岡宮殿, 正式的成為博物館。 
vatican_pigna

首先來到的是 "松之庭園 Cortile della Pigna", 命名來自高約4公尺巨大無比的青銅松果 (pigna) 雕像。Pigna 松果是古羅馬第九區的標誌, 豎立在 Cortile della Pigna 北面中央, 美景宮 Cortile del Belvedere 之前的大松果, 是一位名為 Publius Cincius Salvius 的藝術家, 大約於西元1~2世紀左右左創作的, 他的名子刻在松果底座。原本松果是擺放在古羅馬戰神廣場 Campus Martius 的一座噴水池中央, 泉水會從松果表面的孔洞中流出。

8世紀左右, 巨松果被搬到當年聖彼得教堂的入口處, 最後在1608年, 由於聖彼得大教堂的擴建, 巨松果移動到他現在的所在位置。放置在松果兩側的青銅孔雀, 則是來自羅馬皇帝哈德連 Hadrian 的陵墓 "聖天使堡" 。
庭園的正中央, 放了一顆金色的球狀體, 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風格相當現代, 似乎跟整個梵諦岡都不太搭嘎。金球的名子叫做 "球中球 (Sphere Within Sphere/Sfera con Sfera)", 是由義大利當代藝術家 Arnaldo Pomodoro 在 1990 年所創作。小球代表地球, 大球意喻基督, 意味著地球在基督裡, 同樣的金球總共有8個, 他的另外7個孿生兄弟, 各自在全球各地的展館或大學校園中。 
巨松果對面的有著多根希臘長柱入口的建築物是 Braccio Nuovo (新驛, The New Wing), 不過不是由此入口進入, 稍後會沿著導覽的路線經過。從松之庭園 Cortile della Pigna 看到的大圓頂, 就是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了! 
隨著 audio guide 導覽的路線, 最先進入雕刻博物館系列, 由埃及博物館 Museo Gregoriano Egiziano, 伊特魯里亞博物館 Museo Gregoriano Etrusco, 和收集希臘羅馬及文藝復興時期雕塑作品的 Museo Chiaramonti (包括新驛Braccio Nuovo, 石板陳列室 Galeria Lapidaria) 與 Museo Pio-Clementino (包括八角庭園 Cortile Cttagono) 所組成。

第一參觀的館是埃及博物館 (Museo Gregoriano Egizio/Gregorianvatican_Museo Gregoriano Egizio Egyptian Museum), 顧名思義展品為埃及的古文物, 大部分是羅馬帝國時代就運送到羅馬和羅馬郊區的 "亞德利安諾別墅 Villa Adriana" (Tivoli), 剩下的有些是近兩世紀從埃及出土, 來自 19世紀的收藏家。

由於埃及的歷史與聖經中的救贖史有深厚的關連性 (有一章就叫 "出埃及記"), 因此教宗們對於研究埃及歷史和收集其文物, 可說是不遺餘力。教宗 Pope Gregory XVI 格雷戈里十六世在就任8週年之際, 於1839年將羅馬各處的埃及古文物彙集至梵蒂岡, 因此創立了埃及博物館。

Statue of the God Anubis
首先看到這隻人身狼頭的雕像, 是冥王 Osiris 歐西里斯 (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 掌管陰間, 生育和農業) 和 Nephthys 奈芙蒂斯 (死著守護神和生育之神) 之子 Anubis 阿努比斯, 埃及人相信 Anubis 可保護亡靈受傷害, 並且得到永生, 因此法老王的陵墓中, 往往有大量的 Anubis 守護著過往的君王。 (位於Gregorian Egyptian Museum, Room IV)


Statue of the Nile
大約西元1~2世紀以黑色大理石雕出的尼羅河神。古埃及的文化裡常將尼羅河喻為雄壯的男子, 因此也常以尼羅河的化身為主題來創作。(位於Gregorian Egyptian Museum, Room IV)
Osiris-Antinous (安堤諾烏斯)
大約創作於西元131~138年之間的白色大理石雕刻, 高241公分。1736年從Tivoli 提弗利的 Hadrian's Villa 哈德連別墅出土。

Osiris 是埃及冥王, 掌管陰間, Antinous 則是羅馬皇帝哈德連心愛的孌童, 號稱是當時羅馬最俊美的男人, 自12歲就伴君枕邊, 20歲的時候溺斃於尼羅河。關於他的死至今眾說紛紜, 有的說事故, 有說謀殺 (哈德連怕他愛上別人), 也有說自殺(被強迫共枕多年)。但不管怎麼說, Antinous 之死都令哈德連十分傷心, 因此封他為神, 並下令羅馬及埃及的人大量雕刻 Antinous 及 Osiris 的合體。(位於Gregorian Egyptian Museum, Room III, 梵諦岡博物館的必看名品, 忘了照所以抓了圖片, 來自 Vatican Museums Collections Online)

埃及文化裡, 最迷人的不外乎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 無緣在梵諦岡看到埃及的金字塔, 木乃伊倒有一些。木乃伊在西元前1200~前950年之間非常流行, 而木乃伊外精雕細琢的棺木, 每個都是藝術品, 在棺蓋上還會畫上死者的肖像。(位於Gregorian Egyptian Museum, Room II) 
Mummy in its case
這具木乃伊是出土自底比斯的棺木, 大約是西元一千年前的男性木乃伊, 被包裹在亞麻布中。保存得相當完好, 連長相都能看得很清楚, 不過為了不要嚇到人, 就不把近照貼上來了!
不管是內側還外側, 古埃及人都絲毫不馬虎, 一幅幅的畫作就這樣被保存下來了!
和木乃伊們同在埃及館 Room II 裡, 有各式各樣的陪葬品, 他們相信亡靈能在來生享用這樣東西, 這應該跟燒冥紙的意思有點像吧!
離開埃及博物館, 接著到充滿了希臘羅馬雕塑品的 Museo Chiaramonti 和 Museo Pio Clementino。

Museo Chiaramonti 基亞拉蒙蒂博物館 vatican_Museo Chiaramonti是1807年教宗 Pius VII 庇護七世時期, 由新古典雕刻家 Antonio Canova 設立的, 以 Pius VII 當上教宗的姓氏 Chiaramonti 命名, 主要展出上千件的羅馬雕像, 半身像, 和一些石棺。

雖然我們旅遊的季節並不算是最旺季, 但貴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 梵蒂岡博物館依然是人氣搶搶滾, 做為動線的展館往往是人滿為患, 想要停下腳步好好欣賞會有些難度。Museo Chiaramonti 和 Braccia Nuovo 相對之下沒有那麼多超高人氣展品, 又不在主要動線上, 算是遊客相對少的展館, 能夠好好享受藝術的時光。不過也因此, 得注意時間的分配, 往後的展館還有很多重要的展品。

在這個長廊裡上千件的石頭人像, 全部有著不同表情, 不同神態, 多到根本無暇一一細看。絕對不會錯過的, 是很大一部分的人像都有有趣的共通點, 灰灰的身軀上, 似乎有一塊特別白, 相對比較新, 一眼就能看出是不同時代加上去的。

很多男士的私處都被一片葉子蓋住了! 究竟是哪位人士幫這批羅馬裸男遮羞呢? 原來是1875年, 教宗 Pius IX 庇護九世在任期間進行的 "大去勢 The Great Castration"。

舊約聖經 "創世紀" 裡, 亞當和夏娃受到蛇的引誘, 違背上帝的旨意, 偷嚐是非善惡樹的果實, 然後第 3 章 7 節載「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

教宗 Pius IX 依照這個章節, 下令將所有梵諦岡裡的男性雕像生殖器都用無花果葉遮蓋, 這是 "大去勢" 的由來, 也使的大量的雕刻品的原作遭到破壞。當然, 現在也慢慢的在修復當中。 
被這尊雕像深深吸引, 總覺得她的頭髮怪怪, 髮際和頭皮彷彿是分開的, 難道能換髮型不成。果然, 在 audio guide 的講解之下, 證實了我的疑惑, 這的確是一尊能換髮型的雕像喔!

Museo Chiaramonti 的尾端緊接著的是vatican_Galleria Lapidaria Galleria Lapidaria 石碑展示廳, 收藏了3000多樣的石碑和碑文, 照片裡看起來冷清清, 是因為這一區並不開放參觀, 通常只有因為學術研究特別申請才能進入。



vatican_Braccio NuovoGalleria Lapidaria 不開放沒關係, 轉個彎到 Braccio Nuovo (The New Wing, 新翼) 有許多羅馬帝國大理石雕刻品和羅馬時代複製的希臘雕像, 內容幾乎都是歷史上的名人, 還有精彩的馬賽克磁磚地板。

Braccio Nuovo 是教宗 Pius VII 在任期間於 1822 年開幕起用。事實上, Braccio Nuovo 的興建也經過一番波折, 1806年教宗 Pius VII 就已經有這個想法, 但直到1817年巴黎歸還被拿破崙拿走的羅馬帝國時代的雕像, 這著想法才予以落實。此項計畫由羅馬建築師 Raffaele Stern 負責, 不幸他1820年就過世了, 之後 Pasquale Belli 接手, 1822年終於落成。


Aesculapius
原本擺在羅馬七丘之一的 Quirinal Hill 奎利那雷山, 位於市中心的東北方。西元2世紀羅馬人按照西元前4世紀希臘時代雕刻的原型而再雕的。

Aeusculapius 是希臘神話裡的醫神, 治癒之神, 手持蛇杖。相傳捲曲於木杖上的蛇是 Aesculapius 在治療過程使用的無毒蛇, 因此蛇杖成為他的代表標誌。這也是現代醫療標誌 "雙蛇杖" 的典故了!


Colossus of the Nile
又來一尊尼羅河神巨雕像 (在埃及館裡有一尊黑大理石的, 稍後在八角庭園裡還有), 河神掌控著尼羅河的飲水灌溉, 是西元1世紀根據希臘原作的羅馬雕塑品。作品上有16個小男孩, 暗喻著尼羅河帶來洪水, 帶來肥沃時所上漲的腕尺數值。

逛完 Museo Chiaramonti, 來到 Museo  Pio Clementino, vatican_cortile ottagono另外一個充滿了希臘羅馬雕像的博物館。值得注意的是, 在這個展館裡包含了幾個來到梵蒂岡必看的藝術品喔!

首先來到八角庭園 Cortile Ottagono, 其名來自教宗 Clement XIV 在1772年依形狀而定的。這裡是美景宮 Cortile del Belvedere 的一處露天中庭, 屬於 Museo Pio Clementino 的一部分, 展示著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中兩件: "The Apollo Belvedere 美景宮的阿波羅" 和 "Laocoön 勞孔"。

名品在此, Cortile Ottagono 的人潮明顯比較多。


Laocoön 勞孔
勞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 他警告特洛伊城裡的人不要拿希臘送來的禮物 - 在尤里西斯邊的木馬入城, 因而女神雅典娜帶了兩大條海上毒蛇, 將勞孔和他的兩兒子活活纏繞而死。

勞孔雕像群是1506年在羅馬七丘之一的 Esquiline Hill 被發現的1世紀複製的羅馬大理石雕像, 原作是由希臘雕刻家 Hagesandros, Athanadoros 和 Polydoros 所刻的希臘青銅像, 由教宗 Julius II 購入梵諦岡。清晰可見的肌肉線條和人體結構, 大大的受到米開蘭基羅的欽佩, 影響不少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
The Apollo Belvedere 美景宮的阿波羅
高224公分的大理石雕像, 是西元2世紀的羅馬雕像複製品, 原作很可能是由西元前4世紀在雅典的希臘雕刻家 Leochares 所創作的青銅像。Apollo 阿波羅不只是太陽神, 也是掌管美貌, 音樂, 藝術, 詩詞和醫藥之神, 他的雕像幾乎都是美貌的男子拿著弓箭和七弦琴。

15世紀文藝復性時代被發現的時候, 美景宮阿波羅已是失去雙臂的殘障, 以他的神情推斷, 左臂在上可能拿著弓, 右臂在下應該拿著箭。雙臂的修復是1532年是經 Giovanni Angelo da Montorsoli 之手。 

俊美的臉龐和完美的身材, 美景宮阿波羅被視為是18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的完美典範古代雕像, 也是由教宗 Julius II 購入梵諦岡。 
雖然不是什麼名品, audio guide 也沒有介紹, 不過看到這尊頭像的表情, 還是忍不住覺得太經典了!

接著進到 Museo Pio Clementino 皮歐克里門提諾博物館的主體, 除了半露天的八角vatican_Museo pio-clementino庭園 Cortile Ottagono, Museo Pio Clementino 在室內是由七間不同形狀的廳室所組成, 各自展出不同主題的雕像, 分別是希臘十字廊(Greek Cross Gallery), 圓形大廳 (Sala Rotonda/Round Room), 雕像展覽廳(Galleria delle Statue/Gallery of the Statues), 半身像展覽廳(Galleria dei Busti/Gallery of the Busts), 面具展室(Gabinetto delle Maschere/Cabinet of the Masks), 繆斯室(Sala delle Muse/Room of Muses), 動物室(Sala degli Animali/Room of the Animals)。

教宗Clement XIV 和 Pius VI 收集到梵蒂岡裡最重要的希臘羅馬雕像都放置於此, 包括八角庭園裡的勞孔和美景宮阿波羅。其中 Room of Muses 擺著必看名品 "The Belvedere Torso 美景宮殘缺像"。 

The Belvedere Torso 美景宮殘缺像
在 Room of Muses 繆斯室的正中央, 西元前1世紀希臘雕刻家 Apollonius 的創作, 是極少數刻上作者名子的作品。沒有頭部和四肢, 只有軀幹, 然而僅存的部位看得出強而有力的肌肉線條, 近乎完美的體態, 甚至讓米開蘭基羅都折服, 並決定不為這尊殘像做任何更改。
Round Room 圓形大廳是18世紀後葉, 義大利建築師 Michelangelo Simonetti 蓋的仿萬神殿,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圓頂大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高的那尊, 西元2世紀從龐貝戲院附近出土的鍍金銅雕像大力士 Hercules
希臘十字廊 Greek Cross Gallery 的地上有幅西元3世紀的作品 Minerva's Mosaic, 從Tusculum 出土, 由彩色磁磚馬賽克鑲嵌而成。內容是羅馬的智慧女神 Minerva (相對於希臘的雅典娜), 外圍則是月亮週期的圓缺。

沿著路線走上樓梯, 這裡可以選擇要直接走向西斯汀禮拜堂或是參觀伊特魯里亞博物館, 我們選擇在美景宮的這頭再待一會兒, 認識伊特魯里亞文化。
vatican_Museo Gregoriano Estrusco

伊特魯里亞博物館 (Museo Gregoriano Etrusco/ Etruscan Museum), 是教宗 Gregory XVI 在 1837年所設立, 展出大羅馬帝國的前文化, 主要來自羅馬和拉丁姆 (Latium, 義大利中西部, 最後發展出羅馬帝國的首都, 也就是羅馬) 的文物, 包括花瓶, 石棺, 青銅器和飾品等。

Etruscan Museum 總共由22間大小房間所組成, 不過相較於眾多人氣超旺的展館和名品, 伊特魯里亞文化似乎沒有那麼熱門, 主要是也不在一定得經過的主要動線上, 很多遊客會跳過, 直接往 Sistine Chapel 西斯汀禮拜堂的方向走去。

Fibula
西元前7世紀的金飾品, 用於固定及裝飾服裝, 像胸甲一樣穿在前胸, 原理有點像古代版的超大安全別針。上有幾何圖形, 動物, 植物的圖案, 精湛的手藝, 複雜的製作技術都令人咋舌。(位於Gregorian Etruscan Museum, Room II)
Mars of Todi
西元前5世紀後葉的青銅作品, 是非常難得能保存到現在的古斜體雕像。身穿盔甲, 原本帶著頭盔, 手拿著酒杯, 記錄著戰士出征前祭酒的神態。(位於Gregorian Etruscan Museum, Room III) 
Corinthian olpe
左邊的梨型壺是西元前630-615年的陶瓷製品。西元前七八世紀, 這樣精緻黑色和陶土相間的陶器在 Etruria 和義大利南部是相當常見, 並大量出口到希臘古城 Corinth。以豹, 牛, 鹿, 蒼鷺等各種動物做為花紋圖案, 背景以點圈做裝飾。(位於Gregorian Etruscan MuseumRooms XVII)
從 Room XVII 到 Room XXII, 收藏不同時期黑陶色的伊特魯里亞陶器, 這壺雙臉容器沒有被 audio guide 介紹, 但十分可愛又很特別, 壺口邊還是用大愛心的圖案裝飾耶!
告別伊特魯斯亞文化, 回到遊客最多的主線道, 進入同時為展廳和通道的線路, vatican_galleria dei candelabriGalleria dei Candelabri, Galleria degli Arazzi (Tapestry), 和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 都是到西斯汀禮拜堂的必經之路, 人滿為患, 水洩不通, 要在這條線路上好好欣賞展品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務。

Galleria dei Candelabri 原本是 1761年蓋的露天長廊, 到18世紀末才加蓋, 天花板的畫作則是在 1883~1887 年完成的, 主要收藏複製西元前2~3世紀希臘雕刻的羅馬作品。

Afrodite Efesina (Artemide Efesina/Diana Efesina)
經過 Galleria dei Candelabri 不會錯過的一尊雕像, 希臘神話中的 Artemis 就是羅馬神話裡的月亮, 森林女神 Diana, 也為生育之神, 胸前多粒渾圓之物非常吸睛, 可以是乳房, 也可能是牛睪丸。歐洲不少地方都會看到這位多乳房的女神, 算是識別度很高吧!
不知道是誰的巨腳一支, 跟自己的腳比起來更能顯現有多巨大!!!
vatican_Galleria degli Arazzi
Galleria degli Arazzi (Tapestry) 長廊的兩側掛滿了 Flemish 掛毯, 全部19幅巨大毛毯, 述說著耶穌的生平。在教宗 Clement VII 任期內, 由 Raphael 拉斐爾的學生 Pieter van Aelst 設計編織。最初 1531年展於西斯汀禮拜堂, 1838年教宗 Gregory XVI 將掛毯移到現在的位置。

狹長的走廊是所有來到梵蒂岡博物館的遊客都會走的路, 整個空間都被占滿了呢!



地圖陳列室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Map Gallery 是教宗 Gregory XIII 在 1580~1585年期間, 委託當時的知名地理學家 Ignazio Danti 繪製的40幅義大利與教會領土的地形圖。另外還有大大小小的浮雕壁畫1500多幅。

  vatican_map gallery                   

以義大利中央的 Apennines 亞平寧山脈做區分, 地圖陳列室一邊是亞平寧山脈以西, 鄰近 Ligure 和 Tyrrhenian 海的地圖, 另一邊則是以東, 鄰近亞得里亞海 (Adriatic Sea) 的領土。欣賞地圖之餘, 別忘看天花板華麗金亮的浮雕喔!
在沒有衛星, 沒有飛行儀器的時代, 可以畫出這樣精準的地圖, 實在很厲害!
vatican_Apartment of Pius V

Galleria Pio V, Apartment of Pius V 包含展示廳, 禮拜堂和兩個小房間, 為教宗 Pius V (1566-1572) 所建, 壁畫由 Giorgio Vasari 和 Federico Zuccari 所繪。

其中15世紀末出品的 Flemish 掛毯 "最後的晚餐" 最引人注目。



拉斐爾陳列室 Stanze di Raffaello/Raphael's Rooms vatican_raffaello是四個畫滿了文藝復興風格壁畫的廳室所組成, 位於教皇宮的二樓, 是教宗Julius II (1508~1513) 選中做為寓所的寢殿, 1508年開始由拉斐爾帶著學生開始繪製濕壁畫, 歷時16年, 1520年拉菲爾去世後, 由他的學生接手, 1524年完成。

四間房間分別是 Room of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大廳, Room of Heliodorus 海利歐多路斯廳, Room of Segnatura 簽字大廳, Room of the Rire in the Borgo 波格之火廳。其中以 Room of Segnatura 名氣最大, 拉斐爾的名壁畫 "The School of Athens 雅典學院" 就在此, 梵諦岡博物館票根上的圖畫也出自於此。

Disputation over the Most Holy Sacrament 聖禮的辯論
(位於Raphael's Rooms, Room of the Segnatura, 1508-1511)
這是拉斐爾第一幅在拉菲爾陳列是繪畫的濕壁畫, 也是第一幅在羅馬完成的作品。壁畫的中央偏上是聖父, 聖子和白鴿表示的聖靈, 是三位一體的象徵, 聖子也就是耶穌的兩旁是聖母和施洗約翰。

雲端上坐著舊約聖經裡的先賢和使徒, 由左到右分別是聖彼得, 亞當, 聖約翰, 大衛, 聖勞倫斯, 猶大, 聖斯德望, 摩西, 雅各, 亞伯拉罕, 和聖保羅。地上聖壇的兩側的人們在激烈的辯論著。
The School of Athens 雅典學院
(位於Raphael's Rooms, Room of the Segnatura, 1508-1511)
同樣也在簽字大廳的 "雅典學院", 正好在 "聖禮的辯論" 的對面, 拉斐爾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Plato 創建的雅典學院為主軸, 畫出以哲學、詩歌、音樂、神學等學者組成的眾人, 以讚美人類的智慧, 用更理性的方式看待宗教家。
最中間的左邊白鬍子, 手指天空的是柏拉圖, 右邊著藍長衫的是亞里斯多德, 兩人便是在票根上的模特了! 拉斐爾照著達文西的樣子繪出柏拉圖的樣子, 左邊一些身穿墨綠色長袖長衫的長者是蘇格拉底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最前方手撐著頭的年輕人是以米開蘭基羅的樣子畫的赫拉克利特(希臘哲學家)。
school of athens
拉斐爾把跨時代的人物聚集到他筆下的雅典學院, 包括古希臘羅馬和當時義大利的學者, 藝術家共50多人。在這樣的殿堂裡, 拉斐爾也偷偷的將自己畫在裡面, 右下角快被柱子擋住的第二人, 著黑帽子的便是拉斐爾的自畫像。

採用透視法將二度空間的平面畫出三度空間的距離感, 背景的一道道巨大的拱頂, 和牆上的巨型雕刻跟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部是不是似曾相識? 其實拉斐爾正是受到當時大教堂改建 Bramante's project 設計圖的影響而有所靈感。

Fire in the Borgo 波格之火
(位於Raphael's Rooms, 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 1514-1517)
描述西元847年在聖彼得教堂前面的大火, 在教宗 Leo IV 的祈禱後, 神奇似的火滅了! 挽救了教堂及人眾。這一廳的壁畫是拉斐爾勾勒, 其餘幾乎都是拉斐爾的學生完成的。  
vatican_Collezione Arte Religiosa Modern
一路遊覽了數以萬計從遠古到古代的雕像, 畫作, 藝術品… 感覺頭腦已經有點 overload, 來到現代宗教美術館總算有點轉台的感覺, 稍微放鬆一下再繼續前進。因為西斯汀禮拜堂就是下一站, 現代宗教美術館並不是必經之路, 所以這裡人少, 能夠喘口氣。 

Collezione Arte Religiosa Moderna 現代宗教美術館, 雖然依舊跟宗教脫不了關係, 但收藏的畫風相當多變。

"Study for the Crucifixion" by Graham Sutherland (1947)
  "Pope Innocent X" by Francis Bacon (1909~1992)
Sistine Chapel 西斯汀禮拜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禮拜堂之一, 現在的教宗都在這裡選舉, 每當教宗過世, 紅衣主教們就要被關到禮拜堂內, vatican_sistine chapel與外界完全隔絕, 直到選出新的教宗為止。由於當選的票數須要超過總票數的2/3, 所以拖上一陣子才選出來並不罕見。每天會把當天的所有選票丟進爐裡燒掉, 加入瀝青, 燒出黑煙, 禮拜堂外的煙囪冒出黑色的煙代表教宗還沒被選出來; 如教宗當選, 便不加瀝青在選票中, 煙囪飄出白煙, 告知世人新的教宗已產生。

當然西斯汀禮拜堂的聞名天下, 並不只是靠著教宗選舉, 四面的壁畫才是經典, 其中以米開蘭基羅所繪在穹頂的 "創世紀" 9幅畫和祭壇面的 "最後的審判" 最為出名。

1475年在原本中世紀大廳 "Magna禮拜堂" 的基礎上加蓋而成, 以教宗 Sixtus IV (西斯都四世,1414 ~1484) 之名命名。1481年, 教宗 Sixtus IV 召集了許多文藝復興的藝術家, 包括波提切利 Botticelli, 佩魯吉諾 Perugino 等人以基督為題材繪製禮拜堂的內部, 1483年完工。 

(照片來自 http://www.teslasociety.com/)

米開蘭基羅的出現是在 1503年教宗Julius II 委任下, 於 1508年開始為禮拜堂作畫, 花了4年的時間, 把本來是藍天和金色星星的穹頂, 獨自一人在高於20公尺的腳架上創作, 重新畫上家喻戶曉的 "創世紀" 9幅畫作。傳說米開蘭基羅覺得自己是雕刻家更甚於畫家, 因此拒絕了原本教宗請他畫12位使徒的請求, 後來教宗讓他自己選擇任何聖經故事為主題, 才終於妥協, 畫出包含300多人之眾的穹頂。他應該沒想到自己的畫會成為歷史巨作吧! 

穹頂中央9幅圖, 分別是節錄自創世紀 Genesis 的9個故事:

  • The Separation of Light and Darkness 神分光暗 (創世紀 1:3~4)
  • The Crea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Earth 創造日、月、大地 (創世紀 1:14~19)
  • The Separation of Land and Water 神分水陸 (創世紀 1:9~10)
  • The Creation of Adam 創造亞當 (創世紀 1:27)
  • The Creation of Eve 創造夏娃 (創世紀 2:18~23)
  • The Temptation and Expulsion 原罪-逐出伊甸園 (創世紀 3:22~24)
  • The Sacrifice of Noah 諾亞獻祭 (創世紀 8:20~22)
  • The Great Flood 大洪水 (創世紀 第7章)
  • The Drunkenness of Noah 諾亞醉酒 (創世紀 9:20~23)

(照片來自 http://www.myartprints.co.uk)

其中, 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 "The Creation of Adam 創造亞當", 基本上是跟達文西的 "蒙娜麗莎的微笑" 和 "最後的晚餐" 齊名。那有名的兩隻手指在很多電影, 卡通裡都出現過。就算搞不清楚出處的典故, 當看到這幅壁畫時, 一定會心一笑。梵蒂岡博物館官網的 banner 也是用這兩隻手指為背景喔! 

The Creation of Adam 創造亞當
右上角穿著白衣長袍的白鬍子是上帝, 左下角的裸男則是亞當, 兩人的動作正好是鏡面的對稱, 影射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人的, 創世紀一章27節講到「上帝就照個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個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再來是兩人的手指沒有完全碰在一起, 有上帝伸出手指, 賜予生命給亞當, 亞當接收的意味。
另外一幅米開蘭基羅偉大的巨作是只要進到西斯定理拜堂就一定不可能錯過,位於祭壇面的 Last Judgement 最後的審判

1536年米開蘭基羅受到教宗 Paul III 的委託, 再次到梵蒂岡為西斯汀禮拜堂作畫, 歷時5年, 1541年完成了這幅高13.7公尺, 長12公尺的巨大壁畫。

聖經裡多處都有提到有關耶穌再來, 審判活人死人的時候。Last Judgement 是基於末日的審判而創作, 發人省思的作品。

分成4層的 Last Judgement, 最高層的是天國的天使, 第二層的正中間是審判活人死人的耶穌基督, 旁邊圍著12門徒和聖母瑪利亞, 還有上天堂的人, 第三層是等著受審的人群, 最底層則是下地獄的惡者。
米開蘭基羅將壁畫上人物的生殖器大膽刻畫, 當時的教會根本不能接受, 認為這樣在禮拜堂裡是淫穢, 不道德的, 於是在米開蘭基羅死後, 教宗就下命畫上遮羞布。近代修復中, 有將部分的遮羞布除去(由大變小), 但還是沒有任何生殖器大拉拉的外露。

整幅圖最有趣的, 是耶穌右下角的剝皮聖人 - 聖巴多羅買(St. Bartholomew, 傳說他到印度傳教時被剝皮殉道而死), 拿著自己的皮囊其實是米開蘭基羅臉垮掉的樣子, 有人說這是他屬名的方式。 
進入西斯汀禮拜堂是不能穿著無袖和短褲短裙, 原則上也不能照相, 但是在人山人海的禮拜堂裡, 幾乎每著人都照個不停, 無法克制的也偷拍了兩張, 算是到此一遊吧! (很抱歉~ 又違規了!)

禮拜堂不算大, 到來梵諦岡的旅客卻一定會來, 擠的水洩不通, 在被巨作所折服, 認真的聽完 audio guide 的介紹之後, 帶著缺氧的大腦, 步出西斯汀禮拜堂。

穿過長廊, 順著到覽的指引往美景宮的方向走回去, 長廊主要是通道, 但也有一些展品, 被這幅聖母聖子的彩色玻璃深深吸引, 精緻的線條勾勒, 鮮豔的顏色描繪, 在陽光的照射下真是美極了!

vatican_Pinacoteca Pinacoteca 畫廊 是教宗 Pius XI 委任義大利建築師 Luca Beltrami 在美景宮旁, 原本方型庭園上蓋的畫廊, 為了解決眾多畫作沒地方展出的窘境, 於 1931 年落成。在那之前, 畫作們只能在教宗宮內不停的移動, 試圖找出最適合的位置, 卻都徒勞無功。

總共由 18間大小不同的房間所組成, 現今展出約460幅畫作, 從12世紀到19世紀, 依照創作年代順序排列, 包括拉斐爾, 達文西和卡拉瓦喬… 等名人的重要作品。

由於到 Pinacoteca 的時候, 離閉館的時間已不遠, 所剩時間不多, 加上在佛羅倫斯的 Uffizi 美術館已經看了非常多的名畫作, 因此決定用最快的方式履過, 只看最重要的作品。

不料到了 Room VIII 就被卡住了! 這間就是拉斐爾的名畫 "基督的變容 The Transfiguration" 所在之處, 只是並不是被那幅畫所吸引, 而是梵蒂岡博物館裡難得的特展所迷惑。Pinacoteca 最大的一間房間, 正在展出 140 件來自俄國的近百年的寶物, 其中最奪人眼目的便是俄國的名品 Fabergé egg 法貝熱彩蛋。  

Fabergé egg 是用各種珍貴的寶石, 石頭, 和金屬精雕細琢而成的 "蛋雕"。最早(1885年)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命珠寶名匠 Peter Carl Fabergé 打造似蛋的禮物, 給自己的妻子當作復活節的驚喜。後來就像是一種傳統, Fabergé 變成沙皇的御用珠寶設計師, 每年都繪製作令人驚奇的珠寶蛋, 直到沙皇帝制被推翻(1917年)。

這顆 "The order fo St. Georger" (1916) 是沙皇 Nicholas II 送給他媽媽的復活節禮物, 上面有他自己和兒子的畫像, 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完成的。
名為 Fabergé egg "The Bay Tree" (1911) 的綠蛋, 其實更像是球形的樹叢, 是個歌唱鳥的天堂, 現場並沒有機會看到它運轉, 並不是很確定是不是我想像的轉一轉就會有旋律的音樂盒, 可以確定的是頂端會有一隻小鳥帶著一搓樹葉凸出來。

     faberge_tree
 
這些炫目珠寶彩蛋真的超美的, 印象中並不是第一次看到珠寶蛋, 但應該是第一回一次看到這麼多顆。非常幸運能在梵諦岡看到, 展出的時間不長, 配合2011年的復活節, 展出日期是從4月15日到6月11日, "Fabergé. The Sacred Images"。
 
本來時間就很趕, 又不小心花了不少時間在欣賞彩蛋, 剩下的畫廊真的就只有走馬看花的份, 連本來在 Room VIII 裡最醒目的 "基督的變容" 都沒什麼印象, 應該也是珠寶蛋太搶戲了! 就算如此, 該認識的名畫還是應該瞄過才對。離閉館時間越近, 有越緊張的感覺, 管理員們也用眼神示意我們該閃囉!
 
The Transfiguration 基督的變容 (Pinacoteca, Room VIII)
拉斐爾 Raphael 最知名的代表作品, 也是最後一幅畫作, 雖說他並沒有來得及畫完, 過世後由他的學生完成。
此畫作分為兩部分, 上半部是根據聖經馬太福音 9:1~13 為主題, 耶穌變了形象, 臉面明亮如日頭, 衣裳潔白如光, 舊約裡的先知摩西和以利亞也像使徒們顯現。下半部則出自馬太福音 9:14~21, 使徒們因信心不足對於一個中邪癲癇的孩子束手無策, 只得帶到耶穌根前, 請他趕鬼。  

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 曠野中的聖耶柔米
(Pinacoteca, Room IX)
達文西未完成的作品, 畫的是西元三四百年時期, 西方教會中最有學問的聖經學者 St. Jerome 聖耶柔米。Jerome 年輕時立志讀遍宗教書籍, 遊遍天下名勝; 旅遊東方時, 他生了場大病, 並見到耶穌給他的異象。晚年為了更親近神, 隱居曠野專心鑽研聖經及神學, 成為更虔誠的教徒, 而非單單是古文學家。羅馬教會予與博士頭銜並封聖。 

畫中右下角的獅子是聖耶柔米為牠取出掌中刺之後成為的好夥伴, 他的右手握石頭, 正在搥胸懺悔。傳統來說, 獅子和石頭都有象徵聖人的意思。

達文西對於人體解剖的認識在畫中一覽無遺, 凹陷的眼窩和雙頰, 消瘦的胸鎖乳突肌, 下陷的鎖骨上窩, 細緻的刻畫令人歷歷在目, 感受的到耶柔米病後自知不夠屬靈的悔恨之情。

Deposition from the Cross 卸下聖體 (Pinacoteca, Room XII)
作者是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卡拉瓦喬 (1571~1610), 利用明暗的對比製造出戲劇張力。耶穌下垂的手臂和裹尸布; 雙手張開, 悲痛的望著天空的是抹大拉馬利亞。卡拉瓦橋把聖母瑪利亞畫成穿著藍袍的中年婦女, 有別於一般聖母永遠年輕的形象。 
 
Adam and Eve in the Garden of Eden 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 (Pinacoteca, Room XVI)
Pinacoteca 的倒數第2間, 梵諦岡博物館的遊覽也到了尾聲, 被趕之餘只打算快速走完剩下的展間, 卻被 Wenzel Peter 的作品所深深吸引, 其中色彩鮮明, 帶有點迷幻感的伊甸園實在太吸睛了! 美到窒息的畫中景, 不禁忍不住在畫前發呆了一陣子。 

Wenzel Peter (1745~1829) 是位奧地利的動物畫家, 他筆下的伊甸園精湛的描繪出2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物, 展現的不只是繪圖能力, 還有對動物結構詳細的清楚認知。
硬是拖到梵蒂岡博物館閉館之前, 終於走完所有展館, 待上六七個小時, 竟然也只能走馬看花掉大部分的展品, 展品之多, 令人咋舌, 不愧是世界是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原本剩下 Missionary-Ethnological Museum 傳教士民族學博物館, 不過我們遊覽的時候正好遇上整修, 所以並沒有機會看到。

頂著沉重的腦袋瓜, 感覺被藝術資訊撐了一倍大, 走出博物館之前, 先到天台透透氣 補充點氧氣。
天台上能清楚的看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大圓頂, 將是我們帶著漲漲頭和抖抖腳前進的下一站。
梵諦岡博物館裡的郵局, 梵諦岡雖小卻擁有獨立的郵政系統, 因此用當地的郵票從梵蒂岡寄張明信片給家人朋友已變成到此一遊的特色之一。不過當下實在已經有點昏頭, 又看到不少人在排隊, 就先跳過吧! 比較急的是要在聖彼得大教堂開放時間結束前有足夠的時間參觀。
出館一定會走過的 Spiral Stairs 雙螺旋樓梯, 是 1932 年由義大利建築師 Giuseppe Momo 設計, 似坡道也似樓梯。雙螺旋的設計, 一股向上, 一股向下, 大概是全球最常被拍的樓梯了吧! 現在也算是梵蒂岡博物館的代表地標之一。  Vanicane (39)

也不知道是用滾的, 還是用爬的, 總之酸的要命的抖抖雙腿總算安全到地面, 還了 audio guide, 別忘拿回證件。走出梵蒂岡博物館, 剛剛看完大量的藝術品, 彷彿一場夢一般。
更多梵蒂岡博物館的資訊可以參考他們的官網: http://www.museivaticani.va/, 上面有詳細的 Collection Online 名展品資訊, 還有推薦必看的 "Not to be missed works online"

旅遊時間珍貴, 馬不停蹄的繼續往聖彼得大教堂走去。挑戰體力和腦容量的極限… 跟他拼了!!!

 

留言

熱 門 文 章

[苗栗.卓蘭]口福鵝肉店 - 不只鵝肉好吃, 客家料理也一級棒

【哈爾濱 ★ Harbin】準備篇 - 避寒大作戰!!!

【美國南方】查爾斯頓 Charleston 景點篇 - 迷人的歷史城鎮: 漫步老城區~ 步行導覽 Historic Walking Tour